二十種煩惱現行

二十種煩惱現行
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載, 即指: 一、 隨所欲纏現行, 指在家之人未離諸欲, 而於所欲之境, 起種種纏縛之業, 相續不舍。 二、 不隨所欲纏現行, 指出家之人不隨世間欲樂之境, 而生厭離之心, 相續不舍。 三、 無所了知現行, 指住惡說法之人, 於善惡法, 不生分別, 於一切境界無所了知, 此痴惑之心, 相續不舍。 四、 有所了知現行, 指住善說法之人, 於一切法而生分別, 令向善法, 而舍惡法, 此了知之心, 相續不舍。 五、 粗煩惱現行, 指貪、 嗔、 痴諸煩惱, 各有增上粗重, 或於順境貪惑粗重, 或於逆境嗔惑粗重, 各起不同。 六、 等煩惱現行, 指貪、 嗔、 痴等諸煩惱惑, 一齊現起, 無輕重分別。 七、 微煩惱現行, 指修行求離欲界之人, 雖未證果, 而於三界煩惱, 微細輕薄。 八、 內門煩惱現行, 指修行求離欲界之人, 雖不著於色等外塵之境, 而內心所起習氣, 相續不舍。 九、 外門煩惱現行, 指未離欲界之人, 隨緣色等外塵諸欲境界, 而起種種煩惱, 相續不舍。 十、 失念煩惱現行, 指見聖道得果之人, 忽遇余緣, 聞不正法, 習氣發現而失正念。 十一、 猛利煩惱現行, 指未得道果之人, 勤加精進, 起不正作意, 發勇猛心, 相續不舍。 十二、 分別所起煩惱現行, 指人不信正法, 於諸邪見而起分別, 妄生種種執著, 相續不舍。 十三、 任運所起煩惱現行, 指人起懈怠心, 不求正行, 而於五欲(色欲、 聲欲、 香欲、 味欲、 觸欲)之境, 自然而起諸惑, 相續不舍。 十四、 尋思煩惱現行, 指人於禪定觀法, 常自思念覺察, 妄起分別, 相續不舍。 十五、 不自在煩惱現行, 指人睡眠, 夢境散亂, 意識所緣, 相續不舍。 十六、 自在煩惱現行, 指人醒時所起邪慧之念, 遍緣諸境, 相續不舍。 十七、 非所依位煩惱現行, 指如幼少之人, 於一切境, 不知好惡, 起諸放逸, 相續不舍。 十八、 所依位煩惱現行, 指修行根熟之人, 依於正行之位, 斷諸煩惱, 而能斷之心, 相續不舍。 十九、 可救療煩惱現行, 指人勤修道行, 斷生死惑業, 如救療眾病, 唯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療, 不知樂著涅槃之心, 相續不舍。 二十、 不可救療煩惱現行, 指人不能修諸正行, 以救療生死惑業眾病, 而諸煩惱相續不舍。
* * *
﹝出瑜伽師地論﹞ 〔一、 隨所欲纏現行〕, 謂在家之人, 未離諸欲, 而於所欲之境, 起種種纏縛之業, 相續不捨, 故名隨所欲纏現行。 〔二、 不隨所欲纏現行〕, 謂出家之人, 不隨世間欲樂之境, 而生厭離之心相續不捨, 故名不隨所欲纏現行。 〔三、 無所了知現行〕, 謂住惡說法之人, 於善惡法不生分別, 於一切境界無所了知, 由此癡惑之心, 相續不捨, 故名無所了知現行。 〔四、 有所了知現行〕, 謂住善說法之人, 於一切法而生分別, 於善法令向, 於惡法令捨, 由此了知之心, 相續不捨, 故名有所了知現行。 〔五、 麤煩惱現行〕, 謂貪瞋癡諸煩惱, 各有增上麤重, 或於順境貪惑麤重, 或於逆境瞋惑麤重, 各起不同, 故名麤煩惱現行。 〔六、 等煩惱現行〕, 謂貪瞋癡等諸煩惱惑, 等分而起, 無有輕重, 故名等煩惱現行。 (等分者, 謂貪瞋癡三心, 一齊而起也。 ) 〔七、 微煩惱現行〕, 謂修行求離欲界之人, 雖未證果, 而於三界煩惱微細輕薄, 故名微煩惱現行。 (三界者, 欲界、 色界、 無色界也。 ) 〔八、 內門煩惱現行〕, 謂修行求離欲界之人, 雖不著於色等外塵之境, 而內心所起習氣, 相續不捨, 故名內門煩惱現行。 (習氣者, 煩惱餘習氣分也。 ) 〔九、 外門煩惱現行〕, 謂未離欲界之人, 隨緣色等外塵諸欲境界, 而起種種煩惱, 相續不捨, 故名外門煩惱現行。 〔十、 失念煩惱現行〕, 謂見聖道得果之人, 忽遇餘緣, 聞不正法, 習氣發現, 而失正念, 故名失念煩惱現行。 〔十一、 猛利煩惱現行〕, 謂未得道果之人, 勤加精進, 起不正作意, 發勇猛心, 相續不捨, 故名猛利煩惱現行。 〔十二、 分別所起煩惱現行〕, 謂人不信正法, 於諸邪見而起分別, 妄生種種執著, 相續不捨, 故名分別所起煩惱現行。 〔十三、 任運所起煩惱現行〕, 謂人起懈怠心, 不求正行, 而於五欲之境, 自然而起諸惑, 相續不捨, 故名任運所起煩惱現行。 (五欲者, 色欲、 聲欲、 香欲、 味欲、 觸欲也。 ) 〔十四、 尋思煩惱現行〕, 謂人於禪定觀法, 常自思念覺察, 妄起分別, 相續不捨, 故名尋思煩惱現行。 〔十五、 不自在煩惱現行〕, 謂人睡眠, 夢境散亂, 意識所緣, 相續不捨, 故名不自在煩惱現行。 〔十六、 自在煩惱現行〕, 謂人醒寤, 所起惡慧之覺, 遍緣諸境, 相續不捨, 故名自在煩惱現行。 〔十七、 非所依位煩惱現行〕, 謂如幼少之人, 於一切境, 不知好惡, 起諸放逸, 相續不捨, 故名非所依位煩惱現行。 〔十八、 所依位煩惱現行〕, 謂修行根熟之人, 依於正行之位, 斷諸煩惱, 而能斷之心, 相續不捨, 故名所依位煩惱現行。 〔十九、 可救療煩惱現行〕, 謂人勤修道行, 斷生死惑業, 如救療眾病, 但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療, 不知樂著涅槃之心相續不捨, 故名可救療煩惱現行。 (梵語涅槃, 華言滅度。 ) 〔二十、 不可救療煩惱現行〕, 謂人於生死惑業眾病, 不能修諸正行以為救療, 而諸煩惱相續不捨, 故名不可救療煩惱現行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решить контрольную работу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